数字乡村建设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得益于浙江互联网大省和数字经济发展先发地的良好发展环境,浙江数字乡村建设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十四五”时期,浙江省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浙江农业农村将坚持“系统观念、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示范引领”的要求,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变革,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高水平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浙江省数字乡村实施方案》、数字浙江建设和省数字化改革大会等精神,结合全省实际,制定《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十四五”规划》,本规划是“十四五”时期指导全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建设背景
(一)现实基础
1.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全省城乡同网同速,建有光缆线路总长度 349.8万公里,移动电话4G基站36.0万个,5G基站超6万个,实现行政村4G和光纤全覆盖,基本实现重点乡镇5G全覆盖,农村100M以上接入速率。北斗、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与种养殖业融合应用。基于政务云搭建的浙江省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初步搭建,汇聚农业农村领域业务数据8亿多条,农业农村据库初具规模。开发推行“浙农码”,初步实现农业农村主体码上服务、码上监管等功能,已在精准扶贫、畜牧养殖、农产品追溯、渔船管理等领域得到应用,累计赋码量达56.3万次。
2.乡村产业数字化加快转型
德清、平湖等25个县(市、区)纳入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范围,筹措安排28亿元,分年落实支持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全省累计开展2批共163个数字农业工厂试点创建,示范带动1184个种养基地完成数字化改造,启动西湖龙井茶、浦江葡萄、德清早园笋、桐乡杭白菊等50个单品种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设施智能大棚、温室环境自动控制、肥药精准施用、病虫害智能监测、农用无人机作业等大范围应用。农业农村部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显示,浙江省农业生产数字化发展水平为59.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7个百分点。余杭、余姚、永嘉等20个县(市、区)启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网上农博”平台建设顺利推进,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级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和农产品品牌。2020年拥有活跃的涉农网店2.4万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1143.5亿元。定制农业、创意农业、认养农业、云农场等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乡村分享经济逐步兴起。
3.乡村监管服务数字化日益完善
初步构建起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47个县(市、区)应用“数字农安”,6.3万家规模主体纳入管理。“掌上执法”全面应用,执法率达99.8%。低收入农户帮促数字化系统率先在全国开发上线,打通民政、教育、医疗等20个部门60项数据。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益农信息社行政村全覆盖,开展系列涉农云服务活动,累计受益农民250万人次。以“浙政钉”、“浙里办”为载体,将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所有事项都搬到网上,135项涉农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省本级线上受理率100%,平均审批时间缩短至4.3个工作日,部分实现秒办,大幅提升农民的获得感。
4.乡村治理数字化持续推进
建德等10个县(市、区)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衢州等4个市以及德清等11个县(市、区)被确定为省级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市县,其中临安区、慈溪市、德清县和平湖市入选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通过整县制试点建设,示范带动全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初步搭建了省级乡村治理数字化系统,大力推进农村“互联网+监督”,“雪亮工程”行政村覆盖率达98.3%,全省县域党务、政务、财务公开的行政村占比率均超过98.5%。
(二)机遇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数字乡村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诸多新机遇新挑战。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新经济快速发展注入新活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释放新需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红利加快转化为新动能。同时,浙江将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面临难得的机遇主要是:(1)从国际环境看,5G、卫星遥感、物联网、智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融合应用加快。美、英、德、法、日等国都把智慧农业、数字经济作为战略方向和优先支持的重点,相继出台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农业技术战略”“农业发展4.0框架”等战略,加速改变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方式,引领未来乡村发展。(2)从国内环境看,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城乡数字鸿沟将加快弥合,为数字乡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大力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加快5G网络建设进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深入实施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3)从浙江省情来看,“十四五”期间,浙江将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全面深化数字化改革,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建设,出台《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建设数字乡村,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总体来看,浙江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主要是:(1)“一盘棋”抓推进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数字乡村涉及面广、主体复杂,顶层设计不足,多跨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地区发展不平衡状况凸显。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排名后十位和前十位的县(市、区)平均发展水平分别为47.1%和89.1%,两者相差甚远。(2)“一张网”全感知的硬软件设施有待提升。财政投入力度不够,智能化生产作业装备、农业专用传感器仍然较为缺乏,5G基站建设相对滞后,全面感知能力远远落后于城市。加上乡村数字化复合型人才短缺,农民因信息化运用素养不高、数字化技能不足难以融入产业转型,数字应用推广难度大。(3)“一件事”场景化的应用层次仍然不高。从“一件事”视角,梳理乡村振兴的核心业务和重大任务不够全面,“小切口大牵引”的V字模型路径不够清晰,数字乡村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畜禽养殖业、设施栽培业、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的生产信息化水平离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产业“一张图”场景有待打造。(4)“一体化”全链条的数据共享机制亟待完善。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乡村振兴核心业务应用仍然存在“数据壁垒”,“纵横交错、条块结合”的综合协同应用平台尚不完善,数字赋能乡村治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是我省数字化改革引领撬动全方位改革的关键期、数字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扩展期、数字乡村建设全面“布局”和重点“破局”的窗口期。必须顺应时代趋势,准确把握数字化改革新机遇新要求,加快数字乡村“新基建”,扩大数字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提升数字化生产力,抢占数字乡村制高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建设,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红利。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数字化改革撬动浙江“三农”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统筹推进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建设,扩大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营销、行业监管、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等五大领域的融合应用,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协同高效,构建整体智治体系,继续保持全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奋力把浙江数字乡村打造成为“重要窗口”的标志性成果。
(二)基本原则
1.系统谋划,高效协同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系统谋划数字乡村的建设架构,科学构建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明确省市县合理分工,统分结合开展建设,协同开展数字化平台搭建、数据库建设、应用系统开发和技术规范统一,确保全省步调一致,探索形成浙江特色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
2.需求牵引,应用导向
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导向,聚焦数字乡村建设的痛点堵点问题,强化小切口牵引大场景,边建设边应用,以建设促应用,以应用强功能,迭代建设一批实用管用、适农化、适老化的多跨应用场景,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同质化水平和基层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3.综合集成,共建共享
从梳理乡村振兴核心业务任务树出发,围绕农业、农村、农民三个维度,依托农业农村现有数据、应用等信息化资源,按照系统分析V字模型持续迭代业务协同模型和数据共享模型,开展场景化多业务协同应用建设,推动数字乡村相关信息数据、系统平台和实践应用共建共享。
4.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坚持政府引导作用,以数字大田、数字种业、数字种植业、数字畜牧业、数字渔业等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依托“互联网+”发展各种专业化社会服务,促进资源要素城乡间双向流动、高效配置,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智能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5.创新引领,安全可控
强化技术资源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聚焦数字乡村发展瓶颈,鼓励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最大限度释放劳动力资源。坚持安全防护与系统建设同步进行,构建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保障关键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安全,确保数字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 2025 年,浙江乡村基础网络体系逐步完备,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全面建成,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壮大,城乡“数字鸿沟”逐步消除,实现“三农”数据“全面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应用“横向协同、纵向贯通”,为农服务“上下联动、实时高效”,致力打造国家数字乡村建设的展示窗口、乡村数字生活的服务标杆、乡村整体智治的先行样板。
2.主要指标
----乡村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县城、乡镇及重点行政村5G信号全覆盖,快递进村服务基本实现一周五投以上,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和乡村防灾减灾数字设施网络体系主要功能基本实现。
----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壮大。数字技术与乡村经济深度融合,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普遍开展数字化改造,数字化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强镇数字化提升50个,建成数字农业园区50个、数字农业工厂400个和电子商务专业村2200个,示范带动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3000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800亿元。
----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普及深化。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农民信箱迭代升级加快,“浙农码”赋码量累计达150万次以上。乡村教育、医疗、养老、帮扶、文化、旅游、交通等领域数字化应用不断深化,涉农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最多跑一次”。
----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基本完成。全省乡村治理数字化系统基本建成,农村集体资产、农民建房一件事、农村垃圾分类等数字化管理基本实现,培育乡村智治示范镇100个、未来村庄1000个,基层智慧治理模式逐步完善。
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具体量化指标
序号 |
一级指标 (4个) |
二级指标(14个) |
2020年 |
2025年 |
数据提供部门 |
属性 |
1 |
数字基础设施 |
行政村5G通信网络覆盖率(%) |
/ |
90 |
省通信管理局 |
预期性 |
2 |
互联网普及率(%) |
80.9* |
85 |
省通信管理局 |
预期性 |
|
3 |
快递配送服务行政村覆盖率(%) |
79.61 |
100% |
省邮政管理局 |
预期性 |
|
4 |
乡村产业数字化 |
数字农业工厂数(个) |
163 |
400 |
省农业农村厅 |
预期性 |
5 |
数字化种养基地数(个) |
1184 |
3000 |
省农业农村厅 |
预期性 |
|
6 |
电子商务专业村(个) |
1573 |
2200 |
省商务厅 |
预期性 |
|
7 |
农产品电子商务年销售额(亿元) |
1143.5 |
1800 |
省商务厅 |
预期性 |
|
8 |
乡村服务数字化 |
涉农依法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在线办理覆盖率(%) |
90 |
100 |
省农业农村厅 |
预期性 |
9 |
“浙农码”农业主体赋码率量(万次) |
56.3 |
150 |
省农业农村厅 |
预期性 |
|
10 |
移动支付普及率(%) |
75 |
80 |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杭州支行 |
预期性 |
|
11 |
乡村治理数字化 |
未来乡村(个) |
/ |
1000 |
省农业农村厅 |
预期性 |
12 |
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村占比(%) |
98.5 |
100 |
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 |
预期性 |
|
雪亮工程行政村覆盖率(%) |
98.3 |
100 |
省公安厅 |
预期性 |
||
14 |
农业农村“掌上执法”执法率(%) |
99.8 |
100 |
省农业农村厅 |
预期性 |
*为2019年数据。
(一)聚焦乡村数字新基建,夯实数字乡村发展底座
围绕数字浙江建设“三农”领域短板,实施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补短板建设行动,谋划实施一批乡村数字新基建重大项目。到2025年,5G基站基本覆盖乡镇、重点行政村和“农业两区”,智能化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覆盖全省各乡镇。
1.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城乡网络一体化建设,将通信基站、管道、杆线、机房等建设全面纳入乡村建设规划,率先统一城乡网络规划、建设、服务等标准,尽快实现农业主体信号全覆盖。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换代与普及覆盖,有序推进5G网络建设应用和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加快推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遥感技术在农业农村应用。建立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安全快速联动工作机制,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措施。
2.乡村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
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乡村水利、公路、电力、渔船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农村规模化供水,积极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统筹利用已建自动感知终端设备基础上,构建广覆盖感知网络。针对我省山区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特点,通过增强通讯、电力、气象等网络布点,加密地质灾害隐患感知设施,消除信息获取盲点,提高应急预警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群众生命安全。
3.农村智慧物流体系建设
整合交通、邮政、商务、农业农村等部门现有资源,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依托“浙冷链”冷链食品追溯系统,支持建设集在线交易、信息发布、位置跟踪、质量追溯、技术咨询、产业动态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第三方冷链物流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扩大农村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覆盖范围,提高设施利用率和流通效率。支持农产品冷链细分领域的第三方数字化服务平台向乡村延伸,整合农村中小冷链企业资源,深度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 等新技术,实现冷链运输全程监控、冷链产品温控追溯和全程管理信息共享。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村“冷链成网”。
4.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建设
按照“覆盖全省、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要求,围绕政府管理数字化、服务网络化、决策科学化的目标,整合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对接城市大脑、基层治理“四平台”等现有平台,完善建设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涵盖1个农业农村数据仓、1张全域地理信息图、1个数字化工具箱、五大领域核心业务应用,提升全省农业农村数字化管理与服务能力,助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到2025年,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数据标准体系、应用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全面建成。
(二)聚焦乡村产业数字化,推进乡村经济全面振兴
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流通营销、农旅产业等数字化改造升级,强化要素管理对产业融合的导向作用,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开展农村产业深度融合试点,探索产业链延伸、农业功能拓展、多业态复合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推进乡村经济全面振兴。
1.强化数字农业科技创新应用
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与趋势,加快数字农业科技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农业生产环境和动植物生理体征专用传感技术、农业信息智能分析决策技术、数字化精确育种技术等。加快智能化农机装备自主研发,积极发展农业机器人、农业无人机、数控喷药、智能采摘、畜禽智能化养殖及粪污处理等智能化装备。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认知分析、区块链、5G等前沿技术在农业领域融合应用研究,建立健全智慧农业技术体系。
2.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
围绕生产效能提升和人力成本下降,提高农业生产终端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力,推进数字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深度融合应用。推进数字种业建设,建设智能服务应用。建设“数字农田”,推进全省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永久基本农田、耕地(分水田、旱地)和农用地“一张图”管理,为农业生产力布局、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等提供决策支持。推进种植业数字化,推广环境温湿度调控、土壤肥力和病虫害监测等智能设施装备,加快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数字化管理、数字植保等应用建设,推动数字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建设数字植物工厂和数字农业园区。完善林业大平台建设,推进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入口、统一平台、统一管理,为建设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林业现代治理模式夯实基础。大力推进畜牧养殖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牧场,推广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环境感知等设备应用,集成应用精准上料、畜禽体征精准监测、畜禽粪污处理、疫病疫情精准防控等技术,推进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动物检疫防疫、屠宰管理等数字化监管,实现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数字化改造全覆盖。积极发展智慧渔业,实施渔业领域“机器换人”行动,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系统,打造数字渔场。以宁波、温州、舟山、台州等地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重点,推进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建设,全面推广北斗、卫星通讯等技术在海洋捕捞中的应用,积极发展渔业船联网。发展智慧农机,推进智慧农机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农机智能终端装备的配备应用,全面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数字赋能山区26县跨越式发展,构建绿色+智慧的山区产业体系。到2025年,建成数字农业工厂400个,示范带动规模化种养基地完成数字化改造3000个。
3.推进农村电商发展
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两进一出”(进村、进厂、出海)工程全国试点快递进村工程,推进快递网点和电商配送行政村全覆盖,提升一批电商专业镇和电商专业村,提高流通效率,提升服务体系标准化水平。支持电商平台积极下沉市场,促进农村地区重点产品的换代消费。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农产品销售物流体系数字化改造,构建完善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系统,做大做强“网上农博”。大力培育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开展云展销、云洽谈等活动,培育新零售。加快数字农合联建设。到2025年,全省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建成数字化交易系统,建成电子商务专业村2200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800亿元。
4.数字赋能农文旅体融合发展
推进“互联网+”农村经济创业创新,开展特色农产品、农村工艺品、民宿餐饮、乡村旅游线路直播宣传推介,发展体验农业、众筹农业、定制(订单)农业、共享农业、云农场等“互联网+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美丽休闲乡村(渔村、农庄)、农家乐(民宿)、乡村康养和文创基地等开展在线经营,大力发展乡村体育休闲、户外运动等产业,培育发展冰雪运动、数字体育等新业态新场景,推动农文旅体融合发展。开展清新空气(负氧离子)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新型服务业、休闲旅游等数字化建设,培育数字乡村新业态。
5.推进行业监管数字化
以“肥药两制”改革为切口,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业投入品管理系统等,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服务应用场景,实现监测预警一查即知、农业主体“浙农码”绿黄红三色管理。深化“数字畜牧”应用建设,构建“饲药两化”数字化监管模块,推进养殖场、屠宰、饲料、兽药企业动态数据库建设,加强动物疫病疫情的精准诊断、预警、防控,健全重要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浙农码”畜牧行业应用长效管理机制,实现畜牧业全环节精密智控、全行业整体智治。强化渔船精密智控能力建设,完善海洋网络基础,加快推进渔船宽带卫星终端配置,建立先进的融合涉海涉渔多源数据的智能化管理与分析平台。建设渔业综合数据库、卫星宽带通信网、海上安全生产预警网、沿岸智慧渔港网和渔船安全精密智控平台,实现渔船“全生命周期”闭环监管。
6.推进农业重要载体数字化转型提升
以国家数字农业示范县、农业特色强镇、农业“两区”、规模化种养基地等为主要载体,推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深度融合,创新孵化5G智慧农业核心科技企业,开发数字化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建设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条的数字农业试验区。推进农产品加工、农资生产企业数字化改造,建成一批数字化生产线。到2025年,农业特色强镇数字化转型提升50个,建成数字农业园区50个。
专栏二:乡村产业数字化建设工程 |
1.数字种业建设。滚动实施农业育种重大专项,加快光谱成像技术在动植物表型数据获取中的研发应用,加强图像数据新算法研究,提高表型鉴定的精度和速度,实现表型数据采集、传输、分析的数字化、实时化和智能化。扶持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种业龙头,加快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育种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应用。统筹利用生产经营许可、生产备案和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手段,加快数字技术在制种基地、种畜禽场区、水产苗种场、交易市场监管中的应用,健全种业信息监测网络,加快浙江省农业种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提升种业智慧化监管水平。 2.数字植物工厂建设。引导规模化种植基地推进农作物生产智能感知和控制系统应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病虫害监测防治、产品分级分选等智能设施技术,广泛采用数字化技术管控生产过程,提升生产管理精准化水平。 3.数字牧场建设。推进电子识别、精准上料、自动饮水、粪污处理和动物宰杀、产品分级等数字化设备集成应用,加强畜禽圈舍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环境监控等智能化改造,强化设施装备内部数字化联动,推广动物个体体征智能监测技术,提高畜禽养殖、饲养环境管控和动物疫病疫情诊断防控精准化。到2025年,全省大中型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基本完成数字化改造。 4.数字渔场建设。实施渔业“机器换人”行动,综合应用水体环境实时监控、自动增氧、饵料精准投放、循环水装备控制、深远海智能化养殖和养殖工船等设施装备,实现渔业生产智能感知、精准管理和安全生产,提高绿色养殖水平。 5.智慧农机建设。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扩大研制智能装备。建立农机大数据,搭建农机综合服务系统,基于北斗系统及5G网络,对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安装智能装备,集成推广大田物联网测控、遥感监测、智能化精准作业等技术,打造连接农机供应方、农机手、需求方的互联网综合服务网络,实现农机作业调控、农机监控和农机线上租赁等管理,完善农机分享服务机制,提高生产作业、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智慧农机示范基地数达到500个。 6.农产品加工业数字化改造。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生产工艺数字化,搭建“感、联、知、控”物联网平台,系统收集生产过程工时、能耗、质量等关键数据,构建统一数字化管控体系。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上云”,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建立全数据化管控智能工厂。 7.“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围绕“肥药两制”改革目标,集成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子系统,建设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库、农业投入品数据库、肥药定额标准测算、肥药施用强度监测、农业主体跟踪评价、决策分析与数据化展示等核心模块,构建快速响应、高效执行、精准追溯、科学决策的执行链,实现全面推进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施用改革,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建设“肥药两制”改革示范农资店1000家以上。 8.数字植保发展。健全全省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防控体系,推广应用智能虫情测报灯、自动性诱捕器等新型调查工具,新建和提升一批智能化病虫监控站点,完善病虫害监测数据自动采集、远程诊断、实时预警、适时预防等综合性数字植保平台,推动无人机在主要农作物病虫防控中的应用,扩大社会化服务覆盖面,推进病虫害灾情信息精准管理,提高我省农作物病虫疫情防控治理水平。到2025年,全省粮食主要生产县(市、区)智能站点建设和新型测报工具应用全覆盖。 9.渔船精密智控工程。围绕海陆互联“全覆盖”、风险防控“全智能”、渔船监管“全闭环”、管理服务“全链接”的目标,集成卫星宽带通信网、海上安全生产预警网、沿岸智慧渔港网等子系统,建设风险识别、应急救助、涉外管控、台风防御、伏休管理、执法监管等核心模块(应用场景),运用渔船状态、渔民行为、作业(航行)环境等大数据分析模型,构建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的执行链,实现渔船全过程全链条闭环监管。 10.“两进一出”(进村、进厂、出海)工程全国试点快递进村工程。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需求牵引、因地制宜”为原则,加强邮政、交通、农业农村、商务、供销等部门协同和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县、乡镇、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按照‘一县一策’、‘一乡一策’模式,通过邮快合作、快快合作、交邮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快递下乡进村上岛,到2025年,全省主要快递品牌实现服务进村100%全覆盖。 11.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完善农村电商上行体系,支持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村和农产品上行示范村,加强农产品电商品牌培育,完善农村电商供应链和溯源体系,探索开展农村新零售。优化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改造电商服务站,优化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完善乡、村级物流体系,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 12.“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20个省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培育一批全程物联化、全链可追溯、全域可视化的农产品供应链;加强农产品生鲜冷链物流、快递网络、社区终端建设,优化“农产品+寄递”物流服务;建立农产品全产业链服务标准化体系,推进农产品检测、包装、品牌等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13.“网上农博”建设。依托线上新经济,持续推进“网上农博”建设,不断拓展平台功能,完善运行规则,建立省市县联动、省直有关单位共促的协同推进机制,加速乡村产业主体和优质农产品入驻“网上农博”。大力宣传推介“网上农博”,加快建立区域性服务商体系,组织开展“网上农博”进社区、农民直播、品牌推荐和线上线下结合的农业展会、农事节庆活动。到2025年,实现100%县入驻“网上农博”。 |
(三)聚焦乡村服务数字化,激发服务新业态活力
围绕农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救助、信息等领域需求,按照“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要求,实施乡村数字服务系统建设工程,数字化赋能农村社会事业,加强与城市大脑链接应用,创造性探索“一件事”集成协同场景,培育打造一批数字乡村“最佳实践”全省共享共用模式,持续推动公共场所服务大提升,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完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共享机制,大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5年,乡村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民办事努力实现“办事不出村”,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1.推进农村公共事业数字化
加快乡村教育信息化,提升乡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水平,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推广城乡同步课堂、校园电视台、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等形式,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互联网+义务教育”乡村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推行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推进农村“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引导医疗机构发展远程医疗平台和互联网医院,向农村地区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直接结算、社会保险关系网上转移接续。基于“浙里办”打造“一站式、全方位”的国民医疗健康专区,推进挂号、接种、体检、检查等分时精准预约,实现医保参保、零星报销、参保转移、个账共济等功能,优化在线取号、排队叫号等掌上便民服务,推广检验检查报告、健康体检报告、电子处方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等共享开放,完善电子健康证明、互联网医院等公共服务应用。
2.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数字化
开发完善农村智慧养老管理服务应用场景,加快推动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发挥互联网在助餐服务、居家养老上门护理服务、康复辅具租赁等养老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成熟的可复制的乡村“智慧养老”模式。持续推进大救助信息系统迭代升级,着力推进农村困难群众救助“一件事”改革,实现困难群众社会救助、特殊群体救助、公用事业民生补贴等14项民生补贴事项“一件事”一站式线上集成办理。提升“数字残联”平台,以残疾人全周期服务“一件事”为牵引,实现农村残疾人证办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培训、社会保障、托养、家庭无障碍改造等相关业务一站式网上办理、个性化精准帮扶,同时实现残疾人人口信息的精准管理,确保部门数据共享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推进乡村数字服务应用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乡村延伸覆盖。以“浙里办”为载体,持续推进“掌上办”集成优化,优化政务事项要素和流程,所有农业农村系统政务许可事项100%线上受理,加快实现网上办、掌上办。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益农信息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迭代升级“农民信箱”,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广覆盖、便携化的村级信息服务体系,推动涉农服务事项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创新“跟着节气游乡村”地图应用,打造美丽乡村数字生活新服务应用场景。推进“互联网+”法律服务乡村延伸覆盖。推进“乡镇街道公共财政服务平台+一卡通”建设,以“规范管理,便利群众”为原则,将所有到人到户的涉农补助和民生补贴财政资金纳入平台管理并使用“一卡通”发放,实现到人到户财政补助资金的精密智控。积极推广数字普惠金融,推进“零接触”、“不见面”金融服务。协同金融机构及金融科技企业等,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农户信用信息建档立卡工作,积极开展信用户、信用村(社区)、信用乡(镇、街道)的评定,促进农村信用建设与农村信贷投放有效联动。加大央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的定向支持,在农村地区推广“贷款码”。依托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线上融资精准对接,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低收入农户发展。创新符合“三农”特质的专项信贷产品,优化对新型经营农业经营主体的授信服务,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覆盖率。推广移动办贷服务模式,鼓励为农村客户提供开卡、资料采集、贷款申请等上门服务。
4.推进农民数字化素养提升
建立健全激励政策,促进“两进两回”,全面激发乡村活力。充分发挥新乡贤作用,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深入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引导农民通过创业、就业、经营、持股增加收入,夯实共同富裕根基。
专栏三:乡村生活数字服务应用建设工程 |
1.低收入农户帮促数字化应用。围绕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有效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要求,集成低收入农户管理、26县管理、帮促干部管理、干部走访监察、幸福清单管理等子模块,协同民政、教育、医疗、财政等20个部门,汇聚低收入农户基本信息、家庭成员情况、致困原因、政策性补助等信息,建设低收入农户数据库、两不愁三保障数据库、帮促数据库、监察数据库和幸福清单数据库,运用社会保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边缘救助、特困对象、边缘救助、学历教育情况等60余项数据分析,构建主动发现、动态监测、返贫预警、精准帮促、信息反馈的执行链,展现低收入农户的政策性收入和支出的动态变化,建立风险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实现低收入农户“码”上帮扶。 2.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需求为核心,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改造提升益农信息社。整合政府部门的涉农公益服务资源,接入电信、银行、保险等经营性服务资源,推动信息服务与农民生活相融合,促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等“四类服务”一站式打包在农村落地。 3.“农民信箱”迭代升级。以为农信息服务为主线,升级农民信箱软件系统,提升服务效能,深化公共信息服务、农产品电商、农业资源信息管理等三大应用,拓展服务范围,延伸信息产业链,逐步建成我省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的用户主入口,实现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功能、服务形式全面深化,为推进信息服务与现代农业同步发展夯实基础,让农民易用爱用。 4.公众出行服务数字化应用。深化“浙里畅行”出行服务应用,协同社会信息资源,整合汇聚公交、出租车网约车、长途班车、旅游包车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提供多样化出行信息服务,优化路况查询、收费站开关闭、交通设施查询、监控视频查看等功能,接入地方特色出行应用,打造城乡出行“一张图”。开展交通公共场所智慧化服务提升行动,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内河水上服务区、水路客运站等智慧化提升改造,着力提升公众智慧出行服务体验。 5.美丽乡村数字服务。建立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跟着节气游乡村”数字服务系统,实现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申报、审批、查询数字化管理。充分利用大数据、地理信息、遥感测绘、人工智能等技术,导入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乡村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人文典故、农村文化遗产、农家乐(民宿)、时令特产等数据,建立历史文化村落数字博物馆,打造“跟着节气游乡村”等电子地图应用场景,为公共提供涵盖图文查询、一键导航、网上预约等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和经济建设,创建数字生活新服务典型应用,以数字赋能新时代高标准美丽乡村建设。 |
(四)聚焦乡村治理数字化,构筑基层整体智治体系
以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为重点,扎实推进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在体系平台、技术应用、政策制定、制度设计、发展模式等方面,探索建立与乡村产业发展、行业管理服务能力、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相匹配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加快信息技术在乡村治理领域的推广应用,开发实用、好用的乡村特色应用场景,深化“三农”高效协同治理改革模式,建立健全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全方位、立体化、闭环式基层数字治理网格,切实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构建党建统领“四治融合”的现代农业农村治理体系。到2025年,力争创建10个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培育乡村智治示范村、镇100个,创建未来乡村1000个,打造乡村整体智治的浙江样板。
1.深化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
坚持以数字化思维和手段,加强农村“四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应用,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推行村级权力运行数字监督,创新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更好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四治融合”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开展“一肩挑”后基层治理体系变革落实年活动。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推广掌上“随心问”“随手拍”等应用,丰富村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载体与形式,推动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方式智能化。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线上化,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法治水平。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推动农村地区开展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延伸“雪亮工程”建设覆盖面,实现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全联网。优化建设“基层治理四平台”系统,打造网上网下事件处置联动体系。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设“文明大脑”综合数字平台,打造移动端网络传播主阵地。推进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积分制”做法,培育优良家风,构建涵盖乡村治理的公共信用评价和信用联合奖惩体系。着力解决“数字鸿沟”带给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不便,防止滥用生物识别技术对广大人民群众和政府监管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不断提高乡村综合治理效能。
2.建立健全精准的乡村环境监管治理体系
利用航空航天遥感、卫星导航系统等,基于全省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完善农村耕地、水域、农业气象、农业生物、林业、渔业等资源数据体系,推进乡村资源多规合一,强化乡村资源保护、利用和监管。推进数字化技术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水源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及厕所革命中的应用,构建农业土地资源、环境卫生、河道管理、生态保护等信息库,搭建农村生活污水、饮用水源、渔业水域、养殖污水、绿化等网络监测平台,推进人居环境数字化管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创新“农民建房一件事”改革,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宅基地数字化管理网络体系,推进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转、纠纷仲裁管理和宅基地合理布局、用地标准、违法用地查处,指导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利用等工作。到2025年,初步实现农村住房数字化管理。
3.加强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
加强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深化“礼堂家”网站、手机客户端建设,完善全省农村文化礼堂电子地图。依托“浙江智慧文化云”,研究开发公共文化终端服务产品,推进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智慧化管理、全领域服务,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强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设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民间艺术之乡、历史文化村落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资源库,丰富数字化公共文化产品。重点利用影视、动画、图形、声音等数字媒体技术,传承好乡村优秀农耕文化,利用数字媒体学,做好文化产品的包装和宣传、传播好浙江声音,扩大浙江文化影响力。推进乡风文明网络传播监督体系建设,加强网络舆论正面引导和管理,发挥网络生态“瞭望哨”作用,有效回应基层社会关切和舆论关注。
专栏四:乡村整体智治工程 |
1.建设乡村治理数字化应用。依托省政务云和公共数据平台,围绕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需求,统一设计系统架构,开发省、市、县、乡、村五级联网的乡村治理数字化系统,实现乡村全面感知、共建共享、高效协同和智能应用的目标。建立乡村治理数字化应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分期分批进行试点村数据采集接入应用。 2.打造和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应用。围绕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资产管理动态化、分析预警即时化目标,集成基础信息数据库及其管理、财务管理、资产(资源)管理以及统计分析、监督预警等功能,建设基础数据、农村财务管理、移动审批、集体资产管理、统计分析等核心模块,通过省市县乡村五级联网,搭建起多级互通平台,构建动态管理、实时监管、全程留痕、关联分析、智能预警的执行链,打造运行流畅、管理规范、监督高效的农村集体“三资”应用场景。 3.提升城乡供水数字化管理应用。按照“整体智治”及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有关要求,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卫生健康、气象等城乡供水相关信息汇聚和共享,深入梳理城乡供水全流程、全链条工作事项,推进城乡供水数据治理,构建完善从源头到龙头的高效“监管+服务”工作体系。完善水源水量预警模型,加强旱情预警、监测、分析。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构建“问题发现-下达处理-结果反馈”闭环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用户投诉反馈运行机制。制定出台《城乡数字化供水技术指南》,建立城乡供水数据标准,开展供水系统数字化建设、管理与服务。 4.提升“基层治理四平台”综合信息应用。完善“全省一盘棋、市级抓统筹、县级负主责、基层强执行”架构定位,加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数据共享、系统协同、标准建设、能力支撑,统一系统界面,完善市县平台建设。规范市县基层社会治理信息系统开发,加强数字赋能市县工作指数研判、矛盾纠纷化解、综合指挥集成、社会风险预测。制定“基层治理四平台”工作规程,推进社会治理“一件事”支撑模块建设,建立市县乡一体综合指挥体系。推进“警综”平台派出所模块2.0和‘基层治理四平台’综合信息系统对接,推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 5.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智慧服务应用。对“礼堂家”农村文化礼堂平台迭代升级,整合全省农村文化礼堂电子地图、智慧文化云等数字资源,拓展信息发布、广播摄像、视频监控等功能,提供服务点单、精准配送、数字化内容供给、信息互动、智慧管理等服务,探索建立效能指数,实现全省农村文化礼堂数字化建设、智能化管理、精准化服务。 6.未来乡村建设。以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核心,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化、共享化要求,建设未来邻里、文化、健康、低碳、生产、建筑、交通、智慧、治理、党建等应用场景,打造一批引领数字智能、生态宜居、共建共享等未来体验的现代化乡村。制定未来乡村建设指导意见。强化省市县联动,制定未来乡村试点工作方案,选择一批县(市、区)先行开展试点。构建协同推进机制,优化建设运营模式,推动政策、资源、要素向未来乡村倾斜。到2025年,创建1000个未来乡村。 |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推动落实。在浙江省农业农村系统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组建工作专班,建立“省级顶层设计+市县联动推广+主体应用落地”工作推进机制,完善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高效协同机制。强化清单式闭环管理要求,形成乡村振兴谋划工作、实施举措、解决问题、反馈激励的工作闭环。组织开展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监测评价工作,持续提升全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
(二)完善政策支持
依据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将数字乡村建设融入信息化规划和乡村振兴重点工程,研究制订产业、财政、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配套政策措施。瞄准数字乡村建设发展任务,出台一系列有关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人才引育等激励政策。建立健全数字乡村建设标准体系和数据规范,推进 5G 基站建设“一件事”集成改革。强化法律法规保护,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纳入《浙江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加大现有涉农财政投入力度,激发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等参与数字乡村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活力和创造力,探索构建政企协作、优势互补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
(三)强化队伍建设
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广泛吸引信息化人才下乡创业创新,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建立数字乡村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组织智库加强理论研究,开展问诊把脉基层送服务活动,指导各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产业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为主抓手,加强产、学、研、推合作,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推广站、协会、学会等加快数字化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培训,打造农业、信息互融互通的人才结构队伍。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科技特派员等作用,加强农民信息素养培训,增强农民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
(四)营造良好氛围
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建设典型工作方法,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重点展示数字化助农惠农的新成果,定期开展数字乡村优秀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创新宣传方式,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作用,讲好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故事,做好网上舆情引导,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一、概述:如何优化订货平台系统,提升订单处理效率与用户体验?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电商市场中,订货平台系统的性能与用户体验直接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个高效、流畅的
...一、引言:B2B商城系统优化的重要性与目标设定 在当今数字化转型浪潮中,B2B商城系统作为连接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关键桥梁,其效能与用户体验直接关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长期
...一、引言: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服务系统优化的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艺术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已成为衡量个人艺术素养与技能水平的重要标尺。然而,现
...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有什么想聊的?